王小慧的影像人生(上)
王小慧的影像人生(中)
王小慧的影像人生(下)
欢迎继续收看华人世界。本期的华人故事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的影像人生。1991年的10月发生的那场车祸让王小慧永远的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丈夫俞霖尽管才华横溢,但一直都甘当王小慧的助手,而且还是她艺术创作的动力。没有了丈夫做后盾,这个年轻的中国女子要独自一人凭着自己的艺术,在德国生存下去,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回想起俞霖对自己的鼓励,在加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这次经历,王小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我为什么觉得,我这个人生非常丰富,这个丰富可能有很多苦难,可是我总觉得苦难,对艺术家真的是一种财富,可能我有很多回忆,都是很痛苦的一些回忆,可是这些回忆只有我有,别人没有,所以还是很珍惜,而且很珍贵,我真的很珍惜这些东西。
丈夫俞霖在车祸中遇难后,王小慧躺在病床上,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在宣纸印下了一百个唇印,作为送给爱人最后的礼物。那时的悲痛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用了几年的时间,王小慧才慢慢走出车祸的阴影。车祸后的王小慧再次面临着人生抉择,一边是导师费心为她重新争取来的教职,一边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前途未卜的艺术之路。她毅然地选择了后者,做一个自由艺术家。从1996年起,王小慧开始了频繁的旅行与拍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王小慧的摄影创作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我觉得自己慢慢进入一种创作的阶段,这种成熟阶段,一定和理性思考有关系,一定是说,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虽然我从大的原则上是随心所欲,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实搞艺术创作,并不是完全凭感性的,一定有很多理性思考的成分在里面。所以我说现在看上去,这些花很漂亮,但是漂亮已经属于说,那天有学生提的问题说,先是看山像山、看水像水,后来又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这个层次和以前的层次,已经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的理性成分非常多,现在思维成分多是正常的现象。
解说:车祸发生两年以后的1993年,王小慧创作的电影剧本《破碎的月亮》,获巴伐利亚州政府电影剧本创作奖。有了政府奖金的支持,王小慧亲自执导,完成了这部30分钟的电影短片。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国女人,她独自在一个陌生的西方都市里行走,经历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场景,这些场景像梦幻一般,而这些梦幻都有着象征或隐喻的意义。
这些梦境使她惶恐不安,她试图逃离,最后她跑到了一个冰湖边,甚至用手触摸月亮的倒影。水中的月亮随着她的触摸而破碎,她也变得更加茫然。
这部没有对白的电影,用唯美的、象征性的画面,表达了王小慧那一时期关于人生理想、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作为王小慧的导演处女作,《破碎的月亮》先后获得了德国电影影评人大奖和奥地利布鲁登兹国际艺术电影节特别奖。
我当时的思考很多都和生死、人际关系 、宗教,这些方面的东西都有关系,最后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表达的方式可能有,比较纪实的方式,比如关于死亡的联想,也有比较抽象的方式,比如水的逝者如斯,或者生和死的九生,生命的轮回。
1994年-1996年之间,王小慧又拍摄了纪录片《世纪末的经纪人》,这部电影曾在欧洲多个国家的院线上映,反响强烈。
1995年,她完成了电影剧本《燃尽的蓝蜡烛》,这部剧本是她根据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段情感经历而创作的。剧本发表后,有人评价说,已经很少能看到如此深刻、凄美、而动人的爱情题材了,作者才华卓越、技巧娴熟,整个剧本凝聚着浓郁的情感和高度的艺术性。
解说:在生活中,王小慧并没有艺术家常有的怪僻与偏执,而是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有魅力的、非常随和,又喜欢与别人交往的人。在德国,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她的作品获得了评论界由衷的赞赏与认同。
但是大家如果一问我是谁,我是一个艺术家,马上他们对艺术家,好像有一种对艺术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如果说你是艺术家,又是作家,他们对作家是非常非常尊重的,我不知道是不是,从欧洲的这种传统过来的,如果艺术家他会写作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太了不起了,好像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就是他们还没有,跟你谈话的时候,已经开始尊重你了,我觉得这种尊重本身,就是特别特别重要,在这个圈子里,你总是在中心。
2004年3月,应宝马公司邀请,王小慧创作完成的无边界系列影像作品展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这次展览吸引了近6万人前来参观,盛况空前。
在德国慕尼黑的市长,他曾经在宝马公司展览的。开幕演讲上,第一句话就是说,我不是为了宝马公司来的,我是为了这个艺术家来的。
解说:慕尼黑的市长克里斯蒂安·吾德先生和他的夫人是王小慧的好朋友,市长曾经说过,“他不知道还有哪个中国人在德国比王小慧更有名,更有影响力,她受到了来自德国各个阶层的喜爱和关注。”
他说他认识的艺术家里头,很少像我这样,好像大家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家来看我,是作为一个文化明星来看,大家都很关心我的一举一动,包括很多时尚杂志,一般报纸的副刊,都会津津乐道我的一些事情,他说这种事情,在艺术家里面很少见,因为我是电影明星,也不是歌星,也不是他们那种,按理说一个外国人,一个艺术家也不会,那么受到大家关心的,他说我在报纸和电视上,出现的频率,大大超过一个艺术家的频率。
这是王小慧1987年拍摄的照片:大神脚下,一个女孩行走在巨大的雕塑下,显得非常扁平而渺小。对于王小慧而言,也许正因为她从事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科班出身,在她心中没有权威、没有典范、没有艺术之神。她不需要匍匐在神的脚下,所以这,成全了她自己的艺术。有人说,王小慧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她就是她自己。王小慧说,我是独一无二的。
2003年,王小慧被南开、同济等著名学府聘请为客作教授,更加频繁地往返于中德之间。在母校同济大学,她创建了王小慧艺术工作场。2005年5月,由王小慧艺术工作场和德国巴斯夫公司共同主办的“和谐的魅力”创意摄影大赛在上海举行,大赛打破了传统摄影的边界和种种局限,强调独特的创意。王小慧还特意邀请了德国许多著名的摄影家来上海担当评委,为大赛的优胜者提供向国际大师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只要有机会,我就希望造成一点这种机会。让他们很快的与国际接轨,能和国际的大师也好,或者说看到世界的机会。然后有和大师对话的机会,让这些大师,能够认识到这些年轻人。
1986年,王小慧和俞霖在决定去德国求学之前,两个人结了婚。这是1987年王小慧夫妇初到德国时,在爱丁堡拍摄的一张铁轨的照片,当时丈夫俞霖对王小慧说:“这张照片就像你的人生。有好多路可以走,条条都在闪光,画面上那么多挡住视线的枝枝杈杈,也许象征着复杂而又不可知的未来。”两个人都不知道,也许那挡住视线的枝杈预示着5年后那场不幸的车祸,最终让俞霖离她而去,在这之后的王小慧将孤独地在自己辉煌的艺术之路上前行。好的,今天的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次同一时间再见。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些,感谢收看,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