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Nphoto.net
首页 > 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撕裂皮肤般的乡愁——Michal Macku的影像解读

2009-10-10 12:38   作者:国鹏     网友评论 5 条   进入论坛
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摄影作品都是捷克艺术摄影家迈克·马库 (Michal Macku)利用自己称为“Gellage” 的摄影技术拍摄的作品。这些黑白人体摄影,或扭曲,或撕裂,似乎在剥去人们表面的虚伪,挖掘人性的本质。

20世纪的捷克在文化上的贡献和影响似乎远远超出其狭小国土的承载力,文学领域的卡夫卡、哈谢克、赫拉巴尔和昆德拉自不待言,艺术家德勒提克尔(Frantisek Drtikol)、杰罗米·芬克(Jaromir Funke)、寇德卡(Josef Kudelka)和索德克(Jan Saudek)等人同样在摄影领域为捷克的世界声誉当之无愧地加冕。而自从提钦(Miroslav Tichy)——这个当代摄影领域的头号反动人物,因2005年获得法国阿尔勒(Arles)摄影节的“新发现奖”而引起艺术界群起侧目之时,这一闪光的名单又一次被拉长了。

作为一名后起之秀,米歇尔·马库(Michal Macku)似乎还无法和以上诸位摄影前辈们相提并论,但是,他以其咄咄逼人的才气,和技术上新颖独到的创新,已在多本当代摄影史中,被视为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马库1963年出生于捷克的布伦塔尔(Bruntal)。1986-198@年,马库先后在布拉格和奥罗姆克(Olomouc)的人民艺术学院学习摄影。1990年,籍德国科隆卢德维希博物馆举办的“当代捷克摄影展”,马库的作品开始引起欧洲公众的普遍注意。

其实,早在198@年,马库的作品就达到一种罕见的高度,而且,还自称发明了一种新的摄影技术——“革拉吉(Gellage)”。这一年,马库才不过区区25岁。

由于马库的作品和其独特技术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由此有必要对其热衷的三项独特摄影技术:革拉吉,碳感光照片(Carbon prints)和“玻璃革拉吉(Glass Gellages)”作一简单介绍。

首先,从词源学上讲,Gellage是由 “胶水(gelatin)”和“拼贴(collage)”杂交而来的拼合词。其大体的技术过程为,艺术家让感光照片中的摄影乳胶和纸质发生化学分离,然后,艺术家针对这层脱离的乳胶部分进行创 作,接着将之浸泡到水中,最后再将图像部分转移到湿润的衬纸上。由于每张格拉吉通常还需要一幅负片来配合创作,因此,每张创作最终的冲晒也就变得不尽相同了,因此,它可以说既是摄影,也不是摄影,只不过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张静态摄影图像而已。由于格拉吉在创作上的复杂性,一幅照片的创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也有艺术家认为,马库所谓的“革拉吉”技术早已有之,其依赖的器材为一种特殊的“拍立得”设备,众所周知,该类器材拍出的图片不经过暗房,瞬间成形。而马库使用的“拍立得”设备,可以在图片未完全成形之前,中途 中止曝光,然后取出照片,将相纸表面的一层乳胶,趁热进行扭曲、撕裂或变形等再加工,艺术家再对经过再加工的图片进行拍摄,并最终形成一张完整的摄影作品。据说,这一特殊器材在美国一度非常风靡,而在欧洲则鲜有人摆弄。

不管独创也好,还是沽名钓誉也好,马库确实将“革拉吉”技术发扬光大,并创作出一批富有深意的摄影作品,而且,由于这一技术,其和传统摄影的概念得以渐行渐远。

其次,马库还热衷于拍摄碳感光照片。

碳感光照片适合多种用途,并且对几乎所有色彩与色调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19世纪,由于碳感光技术造价高昂,比铂金感光冲洗贵两倍,比银盐感光冲洗贵四倍。因此,被理所当然地视为贵族之间的一种摄影时尚。但是,与银盐感光照片相比,碳感光照片在视觉效果上要远为锐利,而且特别适宜作为档案照片,其寿命也比银盐感光照片的寿命长得多。同时,碳感光冲洗技术虽然工艺复杂,但一经掌握,便可以创造出其它摄影冲洗技术所不具备的可能效果。

最后,马库还利用玻璃和“革拉吉”创作出一种3D效果的格拉吉,并命名为——“玻璃革拉吉”。其效果上类似于国内画家夏小万的“立体绘画”,所不同的,前者是“玻璃加摄影”,而后者则是“玻璃加绘画”。

无论其技术如何追新求异,马库的摄影表现主题几乎无一例外地聚焦在男性人体上,而且,充当这一人体模特往往是艺术家本人。单从对人体的关注程度而已,马库倒是和其捷克前辈和同行们保持着风格上的惊人一致,但是,马 库的作品并不致力于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被摄对象进行色情式的耽视,而是试图从主体的角度去传达被摄者的情绪、冲动和内心世界的不安。因此,马库作品中的被摄体倒更像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贝尔默(Hans Bellmer)作品中那些肢解变形、身体错位的玩偶一样,屈从于被扭曲、毁损、变形和撕裂的命运,只是,玩偶是被动而无辜的,而马库作品中的人体,则是当代人在自我中心和虚无境遇中的种种变形记。

而“革拉吉”独有的将照片表面的乳胶层进行撕扯、变形的表现特性,恰恰容许艺术家毫不费力地撕裂被摄人体吹弹即破的皮肤,或者某个可怜的肢体与器官,有的时候,艺术家还会将他们的身体如招魂师一般从梦境中驱赶到一处,将之交叠、抹平,囚禁在时间的切片里,他们那魂不附体的魅影,非但没有稀释悲剧性的不安和向往,反而强化了对于宁静生活的乡愁,只是那乡愁里有着撕裂皮肤般的伤痛。

本文网址:http://dc.nphoto.net/news/2009-10/10/594d456e59d56007.shtml

扫描关注微信
想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摄影资讯?请关注我们的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记住本站网址nPhoto.net,加入收藏
 评论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NPHOTO网友  2009-10-10 14:20 发表
#1
拜一拜
内唯省  2009-10-10 15:55 发表
#2
怪异
勤奋的菜鸟  2009-10-10 22:23 发表
#3
PS
PS
PS
PS
PS
PS


NPHOTO网友  2009-10-10 22:27 发表
#4
不是ps的,这就是厉害之处
NPHOTO网友  2009-10-11 11:56 发表
#5
牛逼
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摄影网观点。
现在有5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不良内容举报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