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阿富汗的高地上,从早上开始他连一个人影都没见过,晚间不小心陷入一片沼泽。就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十几个人从一丛柳树后面冒出来,他们手拿木板和绳索,用有力的手臂开始展开营救。得救以后,这群成年男人和少年挤上陆虎两旁的踏板上,把它变成了一辆公共汽车,一同前往最近的城市。
在这条只对欧洲人来说才是世界尽头的道路上,马克•吕布从未真正独行过。他遇到过一辆涂鸦成玩具一般的卡车,一支骆驼商队,一位带着熊的茨冈人,一位老人和他头裹缠巾的驴子,一只顽强穿越道路的乌龟,一位用只在伊朗才能看到的蓝色涂料涂刷房门的农民。
而马克•吕布与中国之间的情缘则要从1956年开始讲起。1956年,在斯塔尼斯拉斯•奥斯特罗罗(Stanislas Ostrorogh)男爵的鼓励和帮助下,马克•吕布顺利拿到中国签证。也正是这次中国之行成就了马克•吕布与中国一生的情缘。
到目前为止他曾先后22次来到中国。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东方式的优美与和谐。虽然他也拍摄名人,但马克更多地将镜头锁定在普通百姓身上,例如1957年,马克•吕布被安排去参观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遗憾的是,与官方的意愿相反,他的镜头没有记录下大桥的英姿却对准了桥下破败的帆船。在宏伟的国家工程与民生的凄凉困苦之间,他更倾向于后者,这种对于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构成了马克•吕布作品的重要主题。他就像一面镜子,让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摄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