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东沙各庄村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0岁,却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外界称他们为“流动儿童”和“小候鸟”。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孩子生活在灰暗的环境中,过着贫苦的生活。为了关爱这些打工子弟,由北京大学生建立的音画梦想艺术协会,为孩子们带来了一门新鲜的课程——摄影。
开设这门课程的本意并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让这些流动儿童得到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
活动吸引了20多个孩子报名,每周日上午他们都会拿起相机,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创作。2011年9月至今,孩子们已累计拍摄了1万余张照片,并举办了“东沙是我家”的主题影展。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流动儿童对生活状态的理解和美好梦想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沙,走进孩子们的摄影世界。
男孩子的马场
“我们去马场拍照片吧!”当听到主题是拍摄一个故事的时候,那些男孩子嚷道,竞相跑出教室。
翻过几座土坡,孩子们发现了马场。马儿吃草饮水、运马的车、马蹄的印子等促使他们“咔咔”按着快门。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他们贴近马儿,马儿的脸好奇地凑近镜头。
街头“游乐园”
从东沙各庄村村口通往木兰社区的街道,拥挤、混乱、不安。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店铺前是商贩的推车。穿过琳琅满目的水果摊,面点的香气扑面而来,蒸汽散去,五颜六色的蛋糕便尽收眼底。这条街,是许多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园”。
这些司空见惯的街道、熟识的小店、敞开的窗口、擦肩而过的商贩,在孩子们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