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像素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高像素机身通过缩图可以替代高速高感机身的效果,且不说像D800这类高像素机身,其最高原生感光度只有ISO 6400,想要更高的?不好意思,没有。而且缩图这件事本身会引入额外的噪声,虽然量并不大但对于一个强迫症患者来说还是不能不计算在内的。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在这里要纠正大家的一个长期以来的错误观念:低像素密度机型的高感好并不是因为单一像素的尺寸大,能获得更多的光线。
因为现在的单反/微单用CMOS前都采用了无间隙微透镜,并不会有光线落入像素之间的空隙而不被吸收造成信噪比的降低。从空间信号角度来看,出图过程就是把传感器采集到的空间信号(x0,y0)等比例放大到输出图片的尺寸(x1,y1),对于同样尺寸的传感器和同样分辨率输出图片来说,这一放大倍数是相等的。大家想一想过去暗室里放大胶卷的过程,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低像素机身和高像素机身的区别主要在于这个放大过程需不需要插值,毕竟插值的损失要远远比缩图大。
所以对于采用无间隙微透镜的两块同画幅理想传感器来说,输出一样大小图像的画质应当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低像素机型高感好的说法。
那缩图党岂不是可以松一口气来嘲讽购买低像素速度机的人们了?也不是这样。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感器底下的布线密度。
毕竟CMOS传感器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模拟电路,而模拟电路在集成化布置时还是非常容易互相干扰的。CMOS器件每一个像素都有一套完整的模拟—模数转换—输出电路,高像素机型的电路布置很密集,信号干扰也很难避免。而较低的像素在片上布线和电路设计时都有很宽松的空间,而且这些空间可以足够蚀刻出屏蔽层,进一步降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提高相机的高感光度表现。
这才是这个时代大家说像素低高感好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也不是口说无凭。按照前述的测试方法,我们对一台D800E也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D800E MTF50随感光度变化的测试值
▲D800E MTF20随感光度变化的测试值
可以看到,低感下高像素带来的分辨率确实非常惊人,2506/4313的成绩比三款低像素机身里最高的1DX高出了很多。但是随着感光度提升,分辨率的衰减相对低像素机型来说非常的快速。ISO 6400以上能够获取的分辨率就已经不如自家的Df。不过好在ISO 100-3200的分辨率还是比低像素机型高了许多,如果您常用的高感只是ISO 800-3200这一些,那么选择高像素机型后期稍作缩图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您常用的高感在ISO 6400以上,比如说银河风光摄影,那么建议考虑一款低像素、高感光度的机型。还有一个原因是D800E的ISO 12800、ISO 25600属于扩展得到,并不能够保证像原生感光度一样有那么优秀的动态范围。
银河拍摄实战对比对于一款高感光度机身来说,在光害较少的黑夜里对银河星空进行拍摄可以说是它们的一项重要使命。于是新测评栏目编辑
镜头为转接同一支尼康AF-S尼克尔14-24mm f/2.8G ED,以消除这方面的差异。参数为f/2.8,30s曝光,ISO 12800。
采用Adobe Ccmara RAW来解码RAW文档,输出TIFF无压缩文件,所有锐化降噪置0。
▲三款相机拍摄银河中心的100%截图。
第一眼看去三台机身的表现并没有很明显 区别,仔细看一下能看到1DX的细节相对来说多一点——其实也是占了个像素高的便宜。Df自动白平衡在这个环境下有偏青色,不过属于后期可校正的问题,并无大碍。
提亮一点仔细查看的话能看到A7s的彩噪相对严重一点,索尼在这一方面做的还是不够过关。
总结
- 在ISO 100-12800的常用高感区间里,1DX的表现最好。相对较高的像素也有利于后期的处理和二次构图。
- 在ISO 12800-409600的超高感区间里,A7s的表现一枝独秀,超高的单像素信噪比也有助于拍摄视频。有这方面需求的用户可以考虑。
- 尼康Df表现相对稳定,不过这款机型的卖点不是高感光度而是复古外形,想选择它的用户在心里自然有着自己的打算。
- 高像素机身缩图来代替低像素机身在ISO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您需要经常使用6400以上的ISO,请谨慎考虑高像素机型。
- A7s虽然在暗场中有若干彩噪和边缘毛刺,但鉴于其轻便外形能够减小风光摄影师的携带负担,依然是星空摄影师的一个不错选择。
- 在现阶段低像素机高感优秀主要是因为像素中心距较大带来的宽松布线条件降低了信号的传输噪声,而不是因为单一像素面积大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