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页两个例子可以说是纠结器材问题的代表,一类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只是想买个相机入门;一类是有自己的目标机型,也懂得参数和性能的差异,只是日系厂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使得他们相对难以下决心。
对于以上两类纠结的情况,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进行理性筛选:
对于入摄影门用户不知道想买什么的:
- 如果你是妹子,那么请去实体店试机器,感觉最喜欢最不错的机器回头买就可以了。性能参数指标什么的对你来说意义不大。
- 如果是男生,那么喜欢户外到处乱跑的,考虑器材以画质为重。比较宅,活动范围限于自己身边和周围城市区域的,以机身性能为重。
- 对于微单和单反的选择,还是建议入门级用户在一般情况下倾向微单。第一带着不沉可以带在身边有更多拍摄机会,第二所见即所得的取景体验能帮助你更快的熟悉曝光之类的复杂概念。
对于由于差异化而纠结的:
- 将以上的6个参数按照自己心中的权重赋予适当的权值。在上一页的D750与5D3之争当中赋予的都是1分,实际上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拟定。
- 列出评分表,根据评分来进行选择。最后将机器的一些自己可能用到的新功能也赋予适当的权重加上去。此事看到分数就不要再纠结了。
因为只要纠结两台机器,最后结果必然是买哪个都会眼馋另一个然后心里不爽。上面的办法只是可以让你不爽的程度轻一些。如果还要再让自己不爽程度轻一些,请选择都买。
哦,貌似这3篇文章都没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镜头。
镜头的选择难度应该说比机身还要高,因为种类相对更多。但是选择方式相对来说很简单——要考虑的参数实际上只有三个:焦段、光圈、分辨率。
为什么没提其他性能参数而只提到了分辨率,原因很简单:只有分辨率是后期不能改善的参数,暗角色散畸变后期可以校正,色彩后期可以调,但是糊了那就基本没得救了。
如果纠结焦段或者光圈,建议使用下面这个工具——Exifstat。
Exifstat运行截图
此软件可以对你拍摄过的照片进行分析统计,而且支持直接统计RAW文件。
比如在这里50mm焦段的使用率偏高,那么就应该着重标头这一块。f/1.8和ISO 100使用率最高,说明不需要太纠结光圈问题。综上所述此时最适合购买的定焦镜头应该是蔡司Makro-Planar T* 50mm f/2。变焦镜头的话,其实套头24-85mm f/3.5-4.5 VR就完全足够了。换成24-70mm f/2.8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在满足需要的镜头里选最轻便的,不然早晚会后悔。
如果纠结原厂“有特点的”镜头vs高素质副厂镜头(比如尼康58mm f/1.4G vs 适马50mm f/1.4 DG Art,这个不用想了除非你看焦外多过看焦内,否则一律买分辨率高的。色彩什么的都是扯淡,有这功夫不如好好学学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