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是拍摄过中国的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就有机会挎着相机深入拍摄中国百姓的生活。他是一位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的摄影家,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瞬间,而且具有独特的视角,很讲究艺术性。今年三月,这位87岁高龄的著名摄影大师还到上海举办《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然而,他与刚刚去世的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之间,却发生过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1983年,马克·吕布到黄山旅行。某一天,他敏锐地发现一个值得拍摄的镜头:一位身材清瘦、头发斑白的花甲老人在细雨中写生,他的夫人在后面为他撑伞。当晚,马克·吕布找到吴冠中居住的旅馆,俩人交谈很愉快。64岁的吴冠中愉快地答应了60岁摄影家拍摄的要求。于是,第二天马克·吕布拍摄了这个老画家写生、夫人撑伞的镜头。这张照片后来被收入马克·吕布的作品集,并且在多个场合和出版物上反复使用。吴冠中自己评价这张照片,“是真实而感人的,是极难遇见的黄山神韵”。
1983年,吴冠中夫妇在黄山写生(马克·吕布摄影)
当时俩人约定,照片洗印出来后,摄影家将会邮寄一份给画家。可是结果并非如此,吴冠中回忆,“他说会寄给我,我们便告别,从此杳无音信”。事后,吴冠中的朋友在一本杂志中发现了这张照片,于是剪下来寄回北京。让吴冠中生气的是,“作品无任何说明”。他揣测,“在作者眼中,我们是他猎取的妇女小脚或男人长辫,他骗取了创作资料”。
马克·吕布是否邮寄了照片?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吴冠中没有收到照片则是肯定的。今天分析起来,比较大的可能性是,马克·吕布因为忙碌或疏忽没有按约定邮寄照片——事实上,他在中国拍摄了那么多的人物照片,按习惯都没有寄送照片。然而,这个轻率之举却伤害了画家吴冠中的感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因为他们之间有畅快的交谈,也是有“君子协议”的。
吴冠中性格耿介,经历坎坷。他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一直致力于融汇中西绘画风格,探索一条新路子。他在艺术上绝不人云亦云,他的艺术探索最初也并未得到权威人物的认可。然而吴冠中很有自信,知道自己艺术实践的价值。可以想象,黄山邂逅法国摄影家,他以为对方认可他的艺术探索,却没有想到对方轻率爽约,原来“我们是他猎取的妇女小脚或男人长辫……”
北京琉璃厂, 1965年(马克·吕布摄影)
画家吴冠中无法原谅马克·吕布的轻率。后来,当吴冠中声誉日高之际,马克·吕布通过其他人转达了希望采访的请求,被吴冠中回绝。可能有人会说,吴冠中老先生太认真了。是的,他是个可以为艺术拼老命的人,也是个对人生极为严肃的人——尽管我对他晚期某些过于抽象的艺术有保留意见,可是不妨碍我从内心尊敬他。听听他晚年那些有真知灼见的肺腑之言吧,恐怕不是别的画家讲得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吴冠中的严肃认真无可非议。
同样地,马克·吕布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摄影家。他的摄影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有人说他“猎奇”,我觉得,摄影家就应该猎奇,不能安于平庸。关键是不能仅仅停留于猎奇。马克·吕布在猎奇之外,还有自己的深刻思考,这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来。
巴黎艾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 1953年(马克·吕布摄影)
无论如何,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或某些细节上的轻率,吴冠中与马克·吕布之间留下永久的遗憾……本来,中国著名画家与法国著名摄影家之间的交往应该成为一桩美谈,可是事实却令人扼腕长叹。
不完美,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
仅以此文表达我对吴冠中先生的缅怀。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3ec8c0100j1o6.html
吴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