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Nphoto.net
首页 > 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American Youth》: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到底在做什么

2009-08-20 09:00   来源:外滩画报     网友评论 3 条   进入论坛
今年夏天,聚焦18 岁至24 岁美国年轻人生活的240 页大型画册图书《美国年轻人》一书正式上架销售,这个横跨整个美国的摄影活动吸引了美国摄影界的注意力。很多资深编辑都对摄影师的选题和拍摄角度赞不绝口,认为这些图片折射出了新一代美国年轻人的内省意识。最近,《外滩画报》专访了其中四位著名摄影师,听他们讲述了镜头下的美国年轻人现状。

现在美国的年轻人究竟在做什么?美国Redux 图片社召集麾下25 位知名摄影师,拍摄美国当下的年轻一代,聚焦从18 至24 岁的美国年轻人,集结成240 页的画册图书《美国年轻人》(American Youth)。

《美国年轻人》一书于今年夏天正式上架销售,纽约摄影艺术界的很多资深摄影师都关注着这个横跨整个美国的摄影活动。《纽约时报》的图片编辑简尼·奥托朗、《大众摄影》的图片编辑爱丽逊·托若斯等都对摄影师的选题和拍摄角度赞不绝口。托若斯告诉我们,这些图片之所以有冲击力,因为图片折射出这些年轻人的内省意识。“这一代人要面对的挑战比前辈多很多。听到他们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看到他们脸上兴奋或者害怕的表情,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有年轻的情侣、传教士、女同性恋者、信奉基督教的摇滚青年、社交场中的新鲜面孔、街头醉酒的人、路边的流浪歌手,也有因为战争而成为寡妇的年轻女子。他们的生活被摄影师分成“爱情、生活、工作、享乐(love/live/work/play)”四大主题。接受拍摄的美国年轻人,把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给了镜头。有些人正在为奥巴马竞选做志愿者;有些人是怀着梦想的流行乐手,正等待通过《美国偶像》一炮而红;有些人身上有眼镜蛇的刺青,在监狱狭小的窗口里沉思。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人生。很多美国读者看了以后认为,《美国年轻人》的影像展示了“这一代人的真实面貌”,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一代人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了“美国年轻一代的真实生活,镜头直击年轻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展示出充满多样性的一代”。

在两百多幅照片里,一半以上的照片都展示出了年轻一代的矛盾:一个社交圈的新鲜人,戴着时尚的长手套,穿着礼服,坐在金灿灿的广场酒店台阶上,身后是个 20 岁出头的年轻醉汉,正在路边数硬币;同样是美国国旗,在21岁帅气的威斯康星年轻人杰森·瑞手里,只不过是牙签上的一个装饰品,而在40页之后的另外一幅照片中,却是巴尔的摩拳击俱乐部经理马文·麦当威深情注视的黑白背景墙——很多和麦当威一样的美国新移民,对这个国家有着既融入又疏远的复杂情感;25 岁的年轻女传教士穿着素白的衣服在新墨西哥东南部的提华纳捧着福音书,等待聆听布道者的来临;而翻几页之后,路易斯安纳大学的女生正在一大堆的啤酒中畅饮,等待一场足球赛的开幕。

很多人讨论他们所属的一代人时,经常用“我们”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概括美国年轻人却很困难。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条,各种各样的性格和梦想。如果个体是一个音符,那摄影师镜头下的美国年轻人一定占据了所有的音阶。他们分享着同样的青春年少,在同样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样生活在奥巴马、iPod、伊拉克战争、经济高度繁荣又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年代。在同样的环境和时代里,不同的个体冲撞出了“美国年轻人”强大的张力。

1958 年,罗伯特·法兰克拍摄了《美国人》,成了二战以后最有影响力的摄影书籍。50 年前那些对准当时美国人的黑白镜头里,影像和人物是分离的,摄影师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而今天的《美国年轻人》中,这一代人对镜头熟稔到可以控制它的地步,他们的姿势,和摄影师的互动,都表现出他们对于表达和被捕捉的渴望。

但是两代摄影师选取的题材是永恒的。“生活和爱”是他们共同的关注点。即使今天的年轻人被评价为“最野性的一代”,他们内心依然效忠国家,对于民族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他们依然追求、失败、爱、失去,然后依旧前行。

《美国年轻人》用无声的影像,让人开始一段真正走近美国年轻人的旅程。照片是静止的,也是永恒的,这样的方式其实对于年轻一代来讲有些陌生,他们习惯了纷繁嘈杂的媒体环境,因此当他们翻阅这本讲述他们的书,都好像是透过镜子在看自己。此书的热销在纽约引起了讨论,美国年轻人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追捧一本书了,当然也有人在书评里声称“他们只是不可遏制地追捧着他们自己”。

纳萨尼尔·维尔奇是参与此次拍摄活动的摄影师之一。她每拍一个年轻人,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次向上帝提问的机会,你会问什么?”纳萨尼尔告诉我们,有些年轻人沉思良久才给出答案,有些干脆脱口而出,答案千奇百怪——“我考试会不及格吗?”“如果我被大学录取,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上帝,你到底在想什么啊?”“上帝,我可以把我男朋友带去天堂吗?”

纳萨尼尔觉得这些答案很有趣。她干脆准备了一些白板,让年轻人把答案写在上面,然后拍照。有些人对自己的提问很自信,有些人脸上则写着怀疑的表情。总的来说,纳萨尼尔觉得这是“擅长思考的一代”,他们总会有各种自己的想法,很多人思考的深度都超越了他们的上一代。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单·扎克(Dan Zak)用“矛盾”一词形容“美国年轻人”这个摄影活动的内涵。他告诉我们:“我出生在1983 年,2001 年我成年,开始我的‘美国年轻人’的生活。生活是一个矛盾,但那是年轻的一个部分。”

单·扎克如此总结自己归属的一代:“我们不是儿童,也不是成年人,大人叫我们认真一点,或者收敛贪玩的野性,这让我们很绝望。我们拥有大把机会,也是现实的奴隶。我们或者简单而美丽,或者复杂而丑陋。完整地看《美国年轻人》,你可以看到属于我们的标签。”

这些年轻人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一代人又有什么共同?这些同与不同让摄影师的镜头兴奋不已。《外滩画报》专访了其中四位知名摄影师,分别是拍摄美国纽约时尚社交圈中年轻人的马可·彼得森(Mark Peterson),聚焦投身有机农业的年轻人的本·斯达克希特(Ben Stechshutle),拍摄年轻人派对的迈克·罗宾斯坦(MichaelRubenstein)和拍摄伊拉克战争主题的吉娜·拉维(Gina Levay)。这些已经不年轻的一代摄影师,讲述了照片背后的美国年轻人的故事。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阅读全文

文章分类:业界动态 标签:画册  摄影师  访谈  美国  
本文网址:http://dc.nphoto.net/news/2009-08/20/ab0f48e5e7b1a1fb.shtml

扫描关注微信
想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摄影资讯?请关注我们的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记住本站网址nPhoto.net,加入收藏
 评论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ferrero  2009-08-20 14:08 发表
#1
2p惊现 草泥马。。。
NPHOTO网友  2009-08-21 09:59 发表
#2
每个都是看似平凡的年轻人,都是社会的生力军,若干年后都更将成为中流砥柱,这些作品关注的是一个时代。社会需要对当代的年轻人有更多的关注。
myseason  2009-08-25 22:35 发表
#3
haha, 草泥马难道是真的?
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摄影网观点。
现在有3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不良内容举报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