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吕布在上海豫园拍摄的照片
进入1990年代,马克·吕布几乎每年都要来趟中国。1992年,他将镜头对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巨型宣传画,拍下脚手架上一名工人为画像着色的照片;1994年,他拍下深圳街头建议人们购买股票的广告,下面是撑伞路过的行人,广告板上的金币像雨点般落在木质人行道上。他还拍摄了一系列带有浓重当代意味的彩色照片,表达对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所抱有的深情。
“洋眼看中国”的摄影师,马克·吕布不是第一个,但却是最著名的一个。沿着罗伯特·卡帕(1938年)和卡特·布列松(1949年)的足迹,马克·吕布到中国游览的次数达22次。他看过黄浦江上的风帆;登过8次黄山;对北京全聚德的方位了如指掌。黄山,被喻为马克·吕布对中国迷恋的凸显标志。他说:“黄山的风景不断迅速地变化。你必须保持高度警觉,追逐那些光影。”每次拍黄山,马克·吕布最后都疲惫而心满意足。
“我无法掩饰对中国的喜爱;我喜欢重游那些自然风光,尤其是那些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城市……”马克·吕布对黄浦江、苏州河、东方明珠、外滩、外白渡桥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几乎每一次来上海,都要把它们拉入自己的镜头。这一次来上海,他自然也不肯放过拍摄上海的机会,连日的阴雨天气也阻挡不了他的脚步。在细雨中,马克·吕布微微环顾,突然一个箭步冲过马路。他正奔向的是上海大厦,知道布列松在这里住过,马克·吕布坚持要拍些照片,他在上海大厦的阳台上,足足拍了个把小时。
没几天,马克·吕布又提出要去城隍庙拍摄。他熟门熟路地穿过一条条曲折的小马路,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小弄堂。弄堂里的居民正在做饭,空气中弥漫着红烧大排和咸肉菜饭的味道。不会说中文的马克·吕布和大家打起了招呼,居民们把小孩抱出来给马克·吕布看,他好奇地钻进了弄堂边破旧的屋子,留下翻译和围观的居民做起解释:“这是来自法国的摄影师,你们这个地方他1957年来过,这么多年后又回来拍……”
马克·吕布曾经在豫园的湖心亭拍过一张有趣的照片,一个女青年正和男朋友聊天,一只高跟鞋半脱半穿,优雅地荡在半空中。再次来到湖心亭时,马克·吕布加快了脚步,陪同的人以为他是要去找自己曾经拍照的地方,突然马克·吕布转回身,对着地面拍起照片来。原来那里的地板被挖了一个“洞”,并镶嵌上了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脚下碧波荡漾。马克·吕布曾经拍摄过这一场景,并且一直铭记在心。他喜欢旧地重游,因为对于他,每个地方、每个风景,都如同一位老朋友,值得经常探望,看看变化。
马克·吕布对中国的热爱不仅仅在他的镜头中。这次来到上海,他还给自己预设了一个任务——再次见到那个1971年在他照片里出现过的上海芭蕾舞演员。“我1971年来上海的时候认识了她,在上海舞校,她当时非常漂亮和动人。她扎着两根朴素的小辫子,穿着简单的白衬衣,不施粉黛,清纯自然,脸上两个酒窝增添了甜美。1995年看到她憔悴了很多,我心里一直很想再看到她。这么多年来,我心里仍在不停地想着她。”即便妻子在场,马克·吕布也丝毫不掩饰对于拍摄过的中国女孩的眷念。后来记者在影展开幕的那天见到了照片中的“姑娘”,65岁的她面容沧桑,可是为了这一场见面,她还是精心准备,临开场前,还在问身边的人,“这件衣服看起来还好吧?”见到这个芭蕾舞“女孩”,马克·吕布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也许这个女孩就是他记忆仓库里对中国最深的印象之一,让他到现在还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