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TTL自动对焦的雏型
下一个自动对焦的里程碑是在1982年上市的宾得ME-F,匹配的镜头是宾得AF 35-70mm f/2.8,这是近代单反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的雏型。在1983年又有两台新机:奥林巴斯OM-F(也叫做OM-30)和尼康F3AF,前者配了Zuiko Auto Zoom 35-70mm f/4 AF镜头,后者则有AF 80mm f/2.8和AF 200mm f/3.5 ED IF镜头。最后,佳能也在1985年推出T-80,它使用FD接环而且配了三个镜头AC 50mm f/1.8、AC 35-70mm f/3.5-4.5和AC 75-200 f/4.5,但是这些镜头和1987年推出的EOS机身并不兼容。
这些机型都用TTL(Through The Lens、通过镜头)自动对焦方式。下左图是宾得ME-F的反光镜,将其略微掀起露出后方副镜,下右图是从机背方向看反光镜室底部,它有一个小长方框、下方是自动对焦模块。反光镜中央部位、副镜的前方是半透明的,这个部位对应着取景器中唯一的对焦点。自动对焦时,从镜头来的影像有一部份穿过反光镜到达后方的副镜,再被副镜反射到反光镜室底部的自动对焦模块,从而驱动在镜头中的马达对焦,所以宾得ME-F是第一台TTL自动对焦相机。TTL自动对焦的最大好处是和使用的镜头无关,而且没有对焦点和视线之间的差异。
宾得ME-F与其它机型的镜头开始使用电子接点和机身沟通,操作也和今天的数码单反类似;轻按快门对焦,对焦完成后取景器中合焦指示灯亮起。
尼康F3AF虽然采用类似的机制,但副镜反射到反光镜室底部的是测光用,自动对焦系统在五棱镜模块DX-1中,把DX-1换到其它F3(1980年推出)机身上就没有自动对焦能力,但是提供合焦指示。另外,尼康F3AF自动对焦系统的(两节AAA)电池是装在DX-1中而不是在镜头内,所以镜头比同时期的自动对焦镜头来得轻巧。值得一提的是佳能AL-1,某种程度上AL-1也可以算是第一批自动对焦的机种(佳能叫做QF、亦即Quick Focus),它只有合焦指示而没有匹配的自动对焦镜头。
这些机型用反差检测原理实现自动对焦。反差检测是基于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当对焦准确时,对焦区域的对比度最高;反之,对焦区域的对比度就较低,整个区域可能几乎没有细节。下面照片是个模拟的例子,这些画面都是在不同对焦距离下拍摄、再把对焦区域裁下来的结果。第一张的对焦距离超过准焦点太远,然后镜头逐渐拉近,于是越靠近准焦所在的画面越有细节、对比度越高,到准焦所在对比最高(最后一张)。如果继续把对焦距离拉近,画面又开始模糊、对比度降低,这相当于把这几个画面自下向上看。在反差检测原理下,自动对焦系统要有一个判定某区域中影像对比度的算法,从计算出的对比度决定移动镜头的方向,直到对比度最高为止。
反差检测的自动对焦比较慢、失误机会大。虽然比第一代的技术进步很多,但仍然不够健全。随着图像处理技术进步,数码单反的Liveview、消费数码相机、甚至无反光镜可换镜头数码相机都使用反差检测的自动对焦,只有数码单反清一色使用更快、更准确的相位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