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乔治·伊斯曼使照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柯达”也几乎成为摄影的代名词。此后的100年间,柯达公司曾占据过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拥有超过14.5万名员工。然而数码时代的转型失败,使其市值在15年间从300亿美元蒸发至1.75亿,进入“破产倒计时”。在中国,柯达“串起每一刻,别让她溜走”的广告语曾经深入人心。现如今,曾经辉煌百年的柯达公司即将让这一刻“溜走”。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图为1888年在纽约刊登的柯达相机广告。
之所以将相机取名为“柯达”,乔治·伊斯曼解释道:“K”是自己最喜欢的字母,而“KODAK”这个单词被坚定不妥协的辅音字母截断,听起来就像相机快门声一样干脆。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图为1890年,乔治·伊斯曼在一艘船的甲板上用自己的柯达盒式相机拍照。
柯达相机的出现,普及了摄影术。伊斯曼把普通大众从“迷一样”的摄影技术和暗房技术中解放出来,没有拍照经验的人也能胜任这类相机的使用。图为1888年,罗切斯特,一名男孩用一台柯达盒式相机为两名坐在桥上的男子拍照。
当柯达盒式相机内的100张底片拍完后,用户将相机寄回伊斯曼工厂,并花费10美元,由工厂为用户冲洗、印制照片并装帧,再把相机装入新胶卷后连同照片寄给用户。图为19世纪末的柯达英国哈罗工厂,女工们借助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冲印好的底片在相片上显影。哈罗工厂后来发展成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胶片生产基地。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图为1895年2月15日,法国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一辆火车车头因刹车不及时撞穿火车站的砖墙,跌落在马路上。一名摄影师用柯达盒式相机拍下了第一现场。
柯达相机大规模发展并带动胶卷销售取得了空前市场回报。19世纪末,伊斯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图为1902年的柯达英国总部,位于伦敦市区的Clerkenwell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