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Nphoto.net
首页 > 资讯 > 摄影师 > 正文

『访谈』刘香成:图说上海历史的真实

2010-05-05 18:38   来源:雅昌艺术网     网友评论 1 条   进入论坛


刘香成老师在家中 摄影:邬树楠

雅昌摄影网:在一本摄影类刊物上?

刘香成:不是,跟摄影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看中国摄影的书。是《中国改革》,是现在新搞的一本月刊。我就觉得这个里面说到是观念上的问题,中国从古至今大部分文人学者或者有这么一种心理,不愿意把事情用老百姓能明白的语言写清楚,也不需要记录、描述细节的过程,而是见大而不见小,喜欢写大文章,讲大道理,历史上中华文明曾有非常注重细节的,但是文明发展的结果是大多数学者总是说那些大的东西,这是一个学者,他不是搞咱们摄影的,但是我经常都是看到这些东西,中国有人在想这个问题,所以搞艺术也好,搞摄影也好,其实这个答案不在于这个相机里面。你要说为什么中国人没有细节?当时《毛以后的中国》这本书出来以后,很多当时的朋友,王文澜他们都很喜欢,在底下这个传那个,那个传那个,王文澜说,头一次我给他放图片的时候,他不觉得怎么样,但是把它变成一本书的时候,他说看了就蒙了,他说为什么这些细节可以串起来,会变成一个《毛以后的中国》,当然里边这本书完全都是我们生活的东西。

从理念上说,这个可能是我受到的教育的关系,因为西方的教育是教你怎么横面去想事情,中国的教育是从上至下的,只要把把诗经背下来就是你的教育,但是西方的教育老是要横面地切,这里来谈到为什么中国的文字里面,一直到“新文化”一百年都不到,白话文里面是没有男性,没有女性,没有中性,没有逗号,没有句号,一下子下来的,所以你看现在的官员批文还讲究怎么批,有一些说“阅”、“已阅”、“读了”还是怎么样,他给你来这套东西,所以人家经常说刘香成你做梦是用什么语言做梦?这个话,问我的经常是洋人问我。我就在想,有时候是用中文做梦,有时候是用英文,可能这个梦里面是什么人,就是什么语言,但是这个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我也说过,为什么一个美国外交官,他可能中文很好,可能文字也很好,听得也很好,说得也很好,但是他不一定明白中国人之间的肢体语言,所以他见到中国外交部的官员或者谈判什么的,他生活了几年之后,完全有可能写他的报告的时候,还是误解中国。确确实实有这种情况,客观情况。

反过来我们中国人去看别人会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你说是不是。所以,我就说,当年跟朋友说:“你们都要去美国走一趟回来出一本书,这个书出了干嘛?”就非常粗糙的一种东西,就是记录,因为没有办法去解读它,你是走马看花,所以中国人怎么去看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我们的少数民族面前,我有一次跟丹青先生聊天,在一个座谈会上,我说“你是画《西藏组画》一炮成名的,所以你应该很了解他们?”他说“不不不……”因为我经常在中国看,尤其是去美术馆,画起少数民族,所有的国彩画也好,油画也好,千篇一律,载歌载舞,根本进入不了你身边的人,而且这些是中国人,你都不了解他,也不了解他的宗教,也不了解他的文化,他的那个文化里面的内涵,你怎么去创作,怎么去拍,所以一大堆的人赶到西藏去,赶到新疆去,我一直都跟他们说,你去了干嘛?去了也是白去,首先你没有从人文方面进入他的圈子怎么去拍呢?

雅昌摄影网:余秋雨在您的这本书的“序”里写到,他说图像的优点,就是真实而感性,缺点就是没有前因后果。那么你在这本图像书里有没有更好的发挥优点,弥补缺点呢?

刘香成:反正我觉得图片肯定是感性的,因为它跟纪录片是不一样的,图片是单张的图片。你说怎么去编,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图片本身所有的信息在一张画面上,这张画面跟你的关系,跟你对这个画面,为什么会这样子拍,为什么是拍横的,为什么是拍直的,为什么有这个,为什么没有那个,就是一个选择。如果不做这个选择,而是拍一张五十张的画,五十张以后还是没有选择。所以这个数码相机很绝,因为它鼓励你不去选择,所有相机现在也可以拍Video,所以所有的人都可以摄影,所以摄影现在越来越难。

雅昌摄影网:记得您说一看到相机疲惫的感觉就又回来了。

刘香成:光线、技术可以跟你说拍出来的图片十全十美,美得很,就不是图片。因为人变成越来越懒,老拍啊拍,我就是说,你要去了解一个事情,这个答案不在那里,答案在这里,你先要有一个思想的框框,要接近自己的文化,你要好奇,要去追求去尽量地寻找为什么,去思考。为什么那个时候拍毛以后的中国,为什么去编《一个国家的肖像》,因为看到里面那么多的毛泽东,这些不就是宣传嘛,他说从我的理解里面,因为毛泽东讲政治挂帅,那个时候政治是进入每一个人的皮肤,进入每个人的血液,你问那些农民,问那些人,为什么你身边被标语包围着,为什么你后边是毛泽东,这边又是华国锋,为什么?也说不清楚,每一天开完会又贴一张,他也不知道,但是他就被这个语言包围着,所以你要在这个上面去观察中国,首先要知道这个关系,所以你看马克·吕布1957年来到中国,是有几个示威时候的图片,但是对他来说,中国还是一张画布,他可以去描述,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画布,也是怎么去描述,但是从感情,从理解上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出来的画面就是不一样,所以你会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像布勒松先生,他是我的老师的好朋友,在七十年代,他已经把一些他在欧洲拍的图片,他们像小孩子一样,中间就是这个女的,从欧洲拿了一盒图片来,给我的老师,说翻翻这是布勒松后边拍的,我就在后边看,已经发现这个精力达不到他当时的境界。所以布列松很聪明,突然间说我不拍了,回到画面,所以在他的画室不到二十公里,法国的阿尔勒,他就是不去(阿尔勒摄影节),他烦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够再超过这个东西的时候,他马上就停止了,他回到画画里面去了。反过来,我觉得我自己在解读,我怀疑,因为马克·吕布来,我的三十岁生日在北京,他来给我过生日,跟法新社的那个乔斯社长,当然那个时候他的年龄还可以,精力还可以,但是我看到他后来拍深圳改革,拍那个的时候,我就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我不是贬的意思,就是客观地去看。

所以我就说,他其实很在乎人家说他就是布列松的子弟,但是这个子弟很难超过这个大师,大师知道什么时候该停就停下来,他不干了。因为拿着个东西是很累的,非常累,所以我跟人家说,我不喜欢相机,我不单单是对相机有问题,从我过去的工作里面,到处去,都是拿着七十公斤的器材,从我的暗房,从我的卫星电话,那个时候卫星电话有这么大的一个桌子,我看到这个重量的东西我就烦。

雅昌摄影网:您谈到数码,谈到相机……好像这些对于摄影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摄影能不能回到它最本体的部分呢?

刘香成:对。我的老师,因为我其实九个月的时间就是替他整理资料,他曾经也拍过布列松在纽约的唐人街,他拍十六毫米的带子,电影,我们去看的时候,我发现布列松跳来跳去,非常快,他的动作非常快,我说:“这个人真厉害。”因为这个M2、M3(莱卡相机)的东西很难搞的,他很快。所以这个时代的摄影,如果再去回到八十年代那种方式去拍图片行不行?我觉得还是行,但是一个人首先要有精力;第二,要有思想的准备;第三,也要有人发表你这些图片,所以这个时代不一样。

我在中国的时候,他们说你去中国,谁也没有叫我做什么;我去印度,谁也没有叫我做什么,反而在洛杉矶工作,每一天去拍这个,拍那个,拍完两个,你的工作那一天就可以回家了,所以这种像马克·吕布、布列松那个时代的摄影记者,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没有人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全家搬家,从一个国家搬到那个国家,去找房子,去工作下来,找阿姨,把孩子放在学校里边,你到处去找朋友,从新的朋友里面听他们怎么解释他们的社会,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宗教,怎么去理解他们人与人,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有一种你在书本上可以读,另外一种是去看,就是中国人说一个人,一个老师遇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有悟性的,那很高,很开心,找到这么一个学生,因为中国人很讲究悟性,你看看,老看看不下去,也没有反应,这个就白看了。所以我觉得平常我在国内,现在觉得摄影这个话题总是绕过核心,就绕过去了,老是快要到了,又绕过去,不进去这个核心的问题里面,老是去搞这个评奖,搞这样、那样的东西,就是不进入核心,进到这个门绕过去了,一进到就绕过去,这个也很有意思,可能跟我们的文化也有关系。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阅读全文

文章分类:摄影师 标签:访谈  刘香成  摄影师  
本文网址:http://dc.nphoto.net/news/2010-05/05/c82f766083eeac77.shtml

扫描关注微信
想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摄影资讯?请关注我们的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记住本站网址nPhoto.net,加入收藏
 评论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kuangkee  2010-05-09 20:38 发表
#1
很值得细读
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摄影网观点。
现在有1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不良内容举报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