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的母亲得到幸福
幸福工程使多少贫困母亲得到幸福?于全兴不知道。他只知道一个数字:截至2009年年底,幸福工程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446个县(区、市)建立了项目点,投入资金6.6亿元人民币。对于全兴来说,这个数字并不枯燥,它已呈现为他镜头里的一张张母亲的笑脸。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收入在150元以下的极度贫困人口有5万人。裸露的山岩上住着39岁的褚仁敏一家。她1986年嫁到婆家,一直用老式石磨推浆做豆腐,工艺落后,效率很低,一天只能做10多斤黄豆,仅够维持生活。1995年有了“幸福工程”,当年,村里干部就为褚仁敏一家争取到一笔1000元的帮扶贷款。褚仁敏买了豆腐加工机,改变了原始加工豆腐的老法子,又摸索豆腐深加工技术,把豆腐做成豆腐果、豆腐片、油炸豆腐等,到2000年,纯收入已达7000元。于全兴去采访时,见褚仁敏夫妇不但还清了帮扶款,还有了积蓄,正在盖一幢两层新房。
“就这么多,1000元,最多2000元,只要给她们这一点帮助,许多贫困母亲就能走出贫困。”于全兴说,他对此常常感到惊奇,“这么点钱!走出贫困!她们真了不起!”
万州一户贫困人家,女主人叫连传会,一家三口,以前为了盖房,也曾经借贷,未曾摆脱贫穷。听说“幸福工程”又能贷款,便提出要求。但“幸福工程”贷款是有规定性的,盖房子不行,得是生产性的,而且项目的前景要好。连传会便学了“反季节苹果种植”的技术,得到1500元贷款。后来她又扩展种植葡萄、草莓、中草药。这样鼓捣了3年,再盖房时,已是一座3层小楼。
八寨村张小英家的院门正中挂着块牌子:“幸福工程养羊户”。土地贫瘠,打的粮食不够吃,有上顿没下顿。1997年,“幸福工程”贷给她1500元,张小英当天便牵回4只母羊。她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羊打草,年底产下7只羊羔。两年后她用卖羊的钱又买了一头母牛。就这样滚动扩大再生产,如今已有存栏的羊38只,牛4头,价值两万多元。
只要有了本钱,许多贫困母亲们同样敢想敢干。
于全兴来到水泉村的一个蔬菜暖棚时,见到的是一位正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女主人。她叫付莲琴,曾经也是个贫困母亲。1999年,村里帮助村民建蔬菜暖棚,每建一座,村里出5000元的钢筋,到年底偿还5300元的周转金。付莲琴想建两座,丈夫担心到年底还不上1万多元钱。
“咱们干,不怕。”付莲琴很有信心。
她忙前忙后,建起的暖棚够大,占地一亩。可问题来了,钢筋还差一些。付莲琴急中生智,去找“幸福工程”,申请到2000元贷款,把暖棚建了起来。此后她再次大胆地申请了1500元的籽种贷款,从此开始用暖棚生产蔬菜。
于全兴采访她时,付莲琴刚卖完黄瓜,一棚黄瓜有1万多元收益。“现在正忙着摘辣椒呢,一棚辣椒能挣6000多元。”付莲琴掩饰不住内心喜悦。
6月18日始,就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将举办“为了母亲的微笑——幸福工程十五周年主题摄影展”,展出的照片,除了幸福工程组委会提供的资料性工作图片,都是于全兴拍摄的“母亲”照片。
这些照片将持续展出8天。大街两侧将出现50组高二米四的展架,这些展架的每一组都有四面,每一面都有一米宽。于全兴拍摄的“母亲”们将出现在这些展架上,他估计共有90面,展出他拍摄的近300幅照片。
这将是于全兴的“母亲”主题照片的第十四次展出。
“我喜欢这种展出,因为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我拍摄的照片。”于全兴说:“看到了,就有好心人会关注贫困母亲们,就会有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他的摄影作品除了办展览,也拍卖过,有几幅拍了20万元,他全捐了。
“每当听说又有一位贫困母亲得到救助、走出贫困,我就高兴得不得了。”于全兴说:“这样的主题摄影,我还会继续做下去,也盼着有更多的人一起做。”
去年,他第21次深入贫困地区采访拍摄贫困母亲们,就利用教学职务之便,带上了他的5名学生,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他坚持十年做的这件事值不值。
“他们都说值得。”于全兴很高兴学生们对他这个教授作出的表态:“他们愿意在毕业后,也能去做同样的事。”